二女儿开始频繁地管赵春花要各种零花钱。
比起养儿子,赵春花其实对待自家姑娘还是更宽容的。
有一句话老话叫,富养姑娘穷养儿。
虽然比起这个,绝大多数人家还是重男轻女,要找不重男轻女的人家都不多了,哪还能有富养姑娘的人家呀?
赵春花本身是因为她自己就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比起儿子一直更想生姑娘。
哪怕后来生出来的姑娘吧,跟她的“理想型”根本不是一回事,可也是打心底可着疼着的。
她家的条件,要说什么富养穷养,其实没多少差别,差别只在于赵春花这个当娘的,从生活中各个微小的方面,都对待姑娘要稍微精细一些,宽容一些。
像是零花钱方面,按理说她家这个条件,是不可能有这种东西的。
但是有一回,女儿在外头玩了半天,回家来就一个人偷偷躲在床上掉眼泪,哄着问了半天,才肯说是因为一起玩的小姑娘们,都有爹娘给的零花钱。
有的一周给一次,有一次好几天就给一次,她们把零花钱凑起来去买糖果,买漂亮头饰,有的还能买冰棍冰糕……就她什么都没有,只能跟在身后看着她们吃。她们还嘲笑她小穷鬼,零花钱都没有一分,难怪是寡妇的孩子呢。
赵春花听完就沉默了。
倒也没生气,比这难听的话都听过好多,这杀伤力几乎等于没有。
不过不代表这对她姑娘没有杀伤力。
六七岁的小女孩听了这些话,难受是理所应当。
当然,更难受的,可能还是因为别人有的,她却没有。
赵春花想了想,多大点事儿啊。
要是别的,像什么新鞋子新裙子这类死贵死贵的要她家干两三个不吃不喝才攒钱得到的东西,赵春花也就不说什么,会直接跟姑娘说不要想了咱们家买不起。
但是这些小玩意,虽然看起来是没什么必要的,但姑娘家在外头偶尔要一些面子,也不是给不起的东西,别人家姑娘有的,咱家姑娘也可以有。
于是赵春花从那之后,也开始给家里的孩子零花钱了。
一周给一回,老大能拿一毛钱,老二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姑娘,所以能拿八分钱。老三嘛,年纪还小,使不了那么多,而且身上放太多钱容易被人骗,所以只能拿三分钱。等再大几岁,会再加点。
二姑娘本来觉得比大哥少还不怎么满意,但看见小弟的,也没话说了。
而且八分钱其实也真不少了,跟她一起玩的小姐妹里,最嘚瑟、家里条件最好的那个小琴,一周也才拿一毛钱零花钱呢。
其他的几个,不是三分就是五分,反正现在都比不过她了!
二姑娘满意了,小儿子却要憋屈死了。
凭什么啊?他也只比二姐小了一岁,比大哥也只小了四岁!而且为什么家里唯一的姑娘就能拿那么多?别人家的姑娘都廉价,都不受重视,怎么在他家还能比过儿子去!
他家真是反了,小儿子本来不是应该最受宠的吗?怎么他娘明晃晃地偏心大儿子,又更疼爱二姑娘,到了他这儿,就爹不疼娘不爱了!
哦,差点忘了,他没爹,他才两岁奶都没断,连他爹长啥样都没记住,他爹就没了。
好吧,就算年纪小,少一点就少一点,但这——也少太多了吧!
三分钱,打发叫花子呢……诶诶诶!没有没有,不是不是!他没有不要的意思啊!娘,我要,我要!不能收回去呀!
不管咋闹,反正最后在赵春花一顿暴力镇压下,小儿子也得捧着打发叫花子的三分钱零花钱,老老实实渡过了自己悲催的童年。
……
赵春花万万没想到,这零花钱给了好几年,给着给着,倒给出了一小白眼狼。
本来一直是一周给一次八分钱的零花钱的,在二女儿的软磨硬泡下,好一段时间,赵春花一周就给掏了两三回。
赵春花虽觉得好像不怎么对劲,但一想到女儿现在上学了,而且她说二年级跟一年级大不一样,需要买的东西跟学习用品肯定也要多好多的,就没再追问什么了。
只要孩子有学习的劲头,能把书念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自然是砸锅卖铁也要供着的。
次数多了,二女儿后来从赵春花这里确实要不到也不敢再要了,就跑到外公外婆家要,仗着一张小嘴甜,变着花样的给大人讨钱、骗钱。
等到实在要不到钱了,就干脆翘课不上,自己去捡牛粪、搂猪草、下海摸牡蛎,跑到生产队去换钱换糖果。
待赵春花真的发现大不对劲的时候,家里已经多出了好多乱七八糟的头绳、首饰和衣服、各类文具了,问她哪来的这么多钱买这些?她还不说实话,只说是她捡来的。
基本上都是新的,哪里能捡这些东西,告诉她让她也去捡一捡!
赵春花被气坏了,这才去学校了解情况,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从那才知道她家二女儿居然已经好久没怎么去上过学了,要么就是每天来学校点个名,但中途就逃课。
赵春花还想,那作为老师,这么不负责任呢?孩子经常逃课都不用告诉家长的?
哪曾想,人家老师也很无辜啊,学生可怜兮兮地诉苦,说她家爹早就不在了,娘是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每天要干很多活儿!这阵子她娘累得都病倒了,她不能安心来上学,每天都得回去照顾娘再帮娘把活儿干了。
老师也被哄骗住了,还觉得孩子一片孝心,小小年纪这么懂事,生活条件也是艰苦,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她了。
赵春花差点气个仰倒。
平静一下之后,她越想越奇怪,就跟老师又了解一下,孩子变成这样到底是因为什么?
老师都不太了解。
经过一番调查,这才寻摸出了学校里班级里这种互相攀比之风。
老师跟赵春花都有点瞠目结舌。
按理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会产生一些虚荣心攀比心,这也是常见的。
但通常不会在这么小的时候,才二年级三年级的小学生呢!而且是在他们这样的学校?
敢问他们学校个啥样的学校呀?
不说十里八乡最穷得叮当响,起码百分八九十的学生,都是家里勒紧了裤腰带省一半借一半凑的钱供他们来上这个学的吧!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那都是半斤八两,谁也没比谁宽裕到哪儿去。
怎么就他们这样的、这样的穷乡僻壤,还能刮出这种攀比风?
这比的什么?比谁更穷还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