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向予:“……哥你慢点走。”
这话就直接掉落在寂静的夜风里,陶向予站在屋檐下望着连背影都看不见的夜色,不由陷入了沉默。
直到赵春花也走出来,摇摇头好笑道:“知道的是妹妹让带鳗鱼汤回家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让他带什么毒药回去。”
这笑话倒是把陶向予逗笑了。
虽也知道婆婆根本没一点恶意,但还是下意识地为自家大哥解释维护了一下:“我大哥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嘴笨不懂怎么拒绝,逼急了就三十六计,跑为上计。”
“我懂我懂,亲家大舅那个憨厚性格,我还能不知道?没有说他不好的意思,反而还怪可爱的。”赵春花笑着拍拍陶向予的肩膀。
这话换别人说,也许就是场面话或者还有点嘲笑的意思在里面。
但出自赵春花这里,这话就是绝对真心的。
她心里确实觉得陶家兄妹几个,真真的都是好孩子,人品好性格好不说,彼此的感情更是一直都很好。
活了这么大岁数,她见过的人里、认识的人里,就没几家家里的兄弟姐妹有他们这份感情和互相关照爱护的心的。
要么就是勾心斗角,整天阴阳怪气,为两老口的一点点财产打架争吵都算是常见的,甚至为一口吃的喝的、为了多分一口锅、一斤肉、一袋米,大打出手搞得老死不相往来的,都大把人在。
要么就是感情平淡如水,小的时候还不错,长大了各自成家了,也就不怎么走动往来了,各顾各的家,存个亲戚的名头,父母健在的时候还有这根纽带,偶尔回家团聚见面。
等双亲都不在,这根纽带断开了,也就一年比一年少来往了,直至偶尔在街上遇到,都没能第一眼认出来那是你的亲兄弟姐妹。
当然,感情一直都还保持得比较亲厚的兄弟姐妹,也是有的,只不过要比陶家几兄妹这样好这样亲厚总是为彼此着想的,还是少之又少。
实在难得。
说起来,这份难得的亲缘,当然也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
除却陶家这几个孩子天然的血缘亲情,儿媳妇陶向予作为家中最小的妹妹,把这些关系牢牢捏合在一块儿,做到姐姐哥哥都格外疼爱她关照她,她把自己变作了家庭关系中更好的一个纽带,其实是很不容易。
虽然陶向予这个人本身,就很招人怜惜疼爱,跟她相处过的,能有不喜欢她的吗?赵春花根本不相信。
而除了她本身的人格魅力,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物质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清贫艰难的日常生活中,把家人们都牢牢团结在一块儿——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团结,是心与心的紧紧相依。
要维持着这份亲密又彼此无私的情感,不论是在一块儿生活,还是各自都成家了,都还能保持着。
甚至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距离的疏远,不淡反浓……这不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就能做到的。
这要靠真心真诚,很多很多的真心与真诚。
要靠私底下付出的许许多多关心、关怀,有润物细无声的,有被看见被知晓的,也有不被知晓的。
那些不被知晓的付出,虽不被知晓,但时间久了,累积多了,一定能够被感知到。
这就是所谓的真心才能换真心。
除了这些真心的付出,还要靠智慧,创造与经营,毋庸置疑,这是陶向予绝对具备的。
当然,要是只靠一个人,或许能维持一时的团结与亲密,可必然无法维持一世。
就像赵春花说的,陶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很好的孩子,虽然个性不同,但心地淳朴善良、真诚大方、与人为善却是相同的。
对待外人都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就更是不用说了。
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品性怎么样,有几分是生就的,更多的自然是来源于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
鉴于陶家的情况,不止赵春花,应该是很多人,都不会觉得几个孩子的好品性与他们母亲有多大关系。
当然了,全然否决也不客观,只能说就算陶家的母亲最后做了那样的事,也不能武断地说,她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不过陶家父亲,是一位颇有学识的老师,一贯来在十里八乡的人品和口碑都有不错的认证。这样一位父亲教养出来的孩子,又能差到哪里去?
起码在赵春花看来,陶家几兄妹能这样好,比大部分乡下孩子好品性又有教养,亲家公也就是陶老师,是占了绝大部分功劳的。
对了,说起亲家公陶老师……赵春花也多少知道之前陶向予跟亲家公的那些矛盾别扭,不过在她看来,与其说是什么矛盾别扭,不如说是一个心结吧。
要说错的话,那肯定的亲家公的错,但是作为同一辈的人,赵春花多少能够理解他。
虽说亲家公是个知识分子,而她只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妇人。
这几年间,赵春花并没有过怎么在陶向予面前提及这个话题,哪怕她是婆婆,在陶向予跟她父亲的事情上,她终究还是个外人。
更是怕提了会白白惹陶向予心里不痛快。
虽然她也看得出来,陶向予其实对她的父亲是没有什么怨怼的,心里始终是爱戴的、关心的。
只是陈年旧结,没有一个好的、合适的时机去彼此解开它。
而且这个结,旁人都无法插手,只能由这父女俩亲自去解。
赵春花能做的,也就是多提及亲家公的不容易,明示暗示地让陶向予多回娘家去走动,主动去多给一些照顾与关心。
这叫制造和解的机会,至于你能不能和解,该怎么样和解,那就是他们父女俩的事情了,她也做不了更多了。
今日傍晚她从海边下工回来,就听隔壁的高庄嫂过来说,她家小孙子嘱咐她看见她下工回来跟她说一声,他们娘几个今晚回娘家去吃饭了,灶上留了饭给她吃,不用等他们回来。
赵春花听闻,先惊讶,随即就有点高兴起来。
没记错的话,儿媳妇是蛮少在娘家那边吃饭的,来来回回的次数的不少,可留在那边吃饭的次数确实不多。
儿子赵富还在的时候,逢年过节倒是有带着两个小孙子一起过去那边吃饭,可那也是因为守着年节的规矩,跟父亲的别扭归别扭,家里边还有她的哥哥嫂嫂和谈爱的小侄女小侄女,总没必要因此就不回娘家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