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别说大三岁、四岁还是五岁六岁,这个年头,只要女方比男方年龄大,那都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
反过来,男方比女方大十岁、二十岁都没有关系,还能美化出什么老夫少妻的名头。
女方大那就不行咯,哪怕大一岁,都多少得被他人指指点点的。
什么大三抱金砖,也只是一些自我安慰的话。
现在可不流行什么姐弟恋,童养媳倒是有,但是新中国童养媳违法,所以现在哪怕有人敢搞童养媳这套,也只能偷偷摸摸的,根本没人敢光明正大地说。
……
陶陈两家双方相会的时候,陶向予是没有去的,自然也就没有见到女方。
毕竟再聪明能干,陶向予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在外人眼里只是个小孩子,是不能掺和大人们这些事情的。
她自己也知道,所以很自觉。
陶家伟倒是笑她说像是慈禧太后,躲在幕后垂帘听政。
然后被陶向予跳到背上打了一顿。
顺利见面,回来后确认了女方居然只是因为年龄这个问题,陶向予都还不太敢置信。
陶家伟就跟她分析说,这个问题吧,只在她这里看来根本不是个问题,可在其他人那里可不是。
你看现在谁家娶媳妇不是要娶比自己小的,娶个比自己儿子大好几岁的女人过门,是会被人笑话的。要么就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了,要么就是男方有什么隐疾。
当然也有某些个例,就是啥都没问题,但一定是男人方本人看上女方了,死活要娶人家,非人家不娶,跟家里闹。
有几个父母能拗过儿子?可能也不太舍得拗。
而且陈家阿梅主要问题是,她年纪很大了。
若是她十八九岁,再不济二十一二岁,比男方大了五岁,那倒勉强说得过去。
可陈阿梅今年都快二十四了,在这个年纪,大部分姑娘,孩子都生四五个了呀。
陈阿梅家中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三,除了底下最小的幺弟才十三岁还没娶媳妇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应娶尽娶应嫁尽嫁了,陈阿梅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都可以组个球队了,她还待嫁闺中。
在外人眼中,就是名副其实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说来也是巧合,她家里那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不知道是咋产生的想法,把陶家勇和陈阿梅这两个也完全八杆子打不着的人联系在一起了。
知道陶家这边因为要给陶家老大娶媳妇被骗的事,元气大伤到现在快一年了都不再提这回事了。也一直都知道老陈家有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父母为这一两年为这个女儿愁得不行,说了十好几次媒,一听说这个年纪了,也都吹了。
一合计,这不就正好?都有难处,都着急嫁娶,那就谁也别嫌弃谁!
有一回那亲戚刚好去陈家做客,见着了陈阿梅,就把这想法跟陈家二老说了。
也得亏那亲戚一张巧嘴,不知道怎么把陈家二老忽悠得连倒贴女儿都愿意……
后来才知道,陈家二老只是听说男方比自家女儿小了好几岁,就觉得是自家高攀了,男方家再穷都不会愿意娶个大好几岁的老姑娘回去的吧,而且还是家中大嫂。
陶向予听完都沉默了,只觉得这年头的妇女同志真的不容易,世俗有太多的苛刻挑剔的眼光和规矩,都落在女人头上了。
二十来岁就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比男的大几岁就已经是高攀不上,哪怕那男的可能是个穷困潦倒的乞丐。
怎么这么可笑这么讽刺呢。
不过既然如此,陶向予就不用再操这个多余的心了。
别说大五岁,只要她家大哥看得上眼,觉得挺合适挺喜欢,那就可以。
大十岁都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咯,也要女方本人同样看得上她大哥才行,千万不能勉强将就。
接下去的事情反倒是出奇的顺利了,陶家勇是挺喜欢陈阿梅的,更是不在意她比自个儿大几岁的事。
陈阿梅也挺喜欢陶家勇的,两个人见完面回去,陈家二老问她怎么样,平时都挺沉默寡言不爱说话表达的三女儿,头一回说了超过十句话。
十句话里有九句半都是在夸陶家勇的。
陈阿梅觉得他高大、正气、长得也好,是她以往见过的跟她相看的男的里边长得最好的。还说他认字、聪明、挺爱笑的,很爱讲话,很善良老实,对家里人很好……
后来陶向予知道了她大嫂的这些个评语,很难不笑。
前边的高大正气长得好,那是确实,他们陶家人别的没有,外貌优势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后边的就……认字还行,她大哥虽然只有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去给丁师傅当学徒出海捕鱼了,可好歹是认字是认得全的,比大嫂那种只念过扫盲班的还是强很多的。
聪明吧,呃,只能说,这个比较主观,很难定义的,那就勉勉强强吧。
挺爱笑?这个嘛陶向予就比较难以想象了。
反正陶向予跟她家大哥一起长大这么些年,见过她大哥笑的次数,大概跟陈阿梅读扫盲班认识的字也差不了多少。
很爱讲话?恕她直言,真的从来不知道,他们家里最不爱讲话的,说她大哥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综上所述,只能说一句,大约真的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事。
这个西施,不仅指容貌在喜欢的人眼里变得好看,更是指一个人在喜欢的眼里,有外人看不到的很多优点,很多不同的面貌。
她大哥也喜欢陈阿梅,那么在她面前,自然就会多讲话多露笑容。
这是别人平时都看不到的一面,就算是最亲的家人,也不可取代男女之间的那类感情。
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吗?
那时候还比较小的陶向予就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然,她是想不明白的,这种东西从来无法感同身受,哪怕她脑瓜子再聪明,没有降临到她身上的那一刻,她也不会懂。
就像十七岁的时候嫁给赵富,她也只是觉得赵富长得还算过得去,挺顺眼的,接触了几次感觉人品可靠,性格也好,能对自己好就可以了。
然后就没了。
见面三次就定下来,十七岁时摆了几桌酒,从陶家搬过去,半年后怀了宝宝,十八岁去扯证,算是正式成了赵家的人。
从头到尾,她内心都是没有什么波澜的,倒也没有不高兴,只是也没有很高兴。
跟赵富的相处都是很平平淡淡的,对赵富的感觉更是从来没什么变化,但她也对赵富很好,尽可能的好。
因为她是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她没有后悔和任何埋怨。
她不懂什么是爱情,但也很明白,她对赵富从来都不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