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大饥荒,难过的自然也不是只有他们一家。
即使一家人互相撑着咬着牙,算是顺利挨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可面对沉冗的过渡期、恢复期,面对初兴的人民公社,一切又都开始不一样了。
包括陶新军一家,最不一样的就是,王葵不再能被宠着惯着什么不干了。
再好的女红换不来多少钱了,因为几乎家家户户手头都不再有宽裕的时候,最主要还是,他家除了陶新军就她一个劳动力了。
陶新军能干是确实很能干的,可这么多年一直吃的是粉笔灰拿的是笔杆子,要他下地干活不是不行,那就是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更何况陶新军每天还要去学校上课,就算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太有正常上课时间,就算现在的工资减少了快一半,起码这份工作他是一定不能丢的。
下地干活拿工分,又不是能等你抽出时间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的呢。
要么不当老师下地干活老老实实拿你们家的十个工分,要么就继续当老师固定拿一个月八块钱工资加额外的五个工分,两者只能选其一。
其实傻子都知道要选第二个。
八块钱不多,肯定没有一个月满额的十个工分值钱,可它足够稳定啊,不用看天不用看年景收成,不用累死累活拼命干。
老师,虽说没从前那么体面有前途了,那也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怎么着都没道理放弃。
可陶新军却是有认真地考虑过要放弃的。
公社集体制,不能公开、私自进行买卖交易,允许个体交换,上供销社等地方换购需要凭借各种票证,钱、粮、油、糖、肉,每个季度由生产队统一分发,依据是人头工分的多寡。
意思就是以后有钱都未必能买到东西,况且每个月八块钱根本不能说是有钱,那么以后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工分。
工分直接关系到一家人每年有多少口粮,会不会挨饿,会不会饿死。
如果他家只有他孤身一人的话,他当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当老师,这本就是他喜爱的职业不说,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能拿五个工分也差不多了。
可他早不是孤身一人,他有四个小崽要养活,嗯,还有一个大崽。
他是从没有指望过要王葵下地干活的,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跟从前已经完全不再一样的时候。
还是那句话,只要王葵不愿意,他就不会勉强她。
苦一些累一些,咬咬牙,他陶新军是不相信会有过不去的坎儿。
他把这打算跟王葵一说,其实没有想跟她商量的意思,因为除非她能下地挣工分,否则已经根本没有另外更好的选择了。
谁知道,王葵一听就直接表示了反对。
她当年嫁的就是老师,她看上陶新军,绝大部分也是因为他老师的身份,要是现在不当老师回来种地了,那她为什么不直接去嫁泥腿子,去嫁渔民农民啊?
她娘家之前介绍认识的庄稼汉,哪个不比陶新军能种地会种地?
王葵觉得陶新军是个傻子,很莫名其妙,哪有人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跑回来当庄稼汉的?
他要当庄稼汉自己去当,她可不当庄稼汉的老婆!
夫妻俩结婚将近十年,吵架的次数其实屈指可数,哪怕后来感情平淡了不少,也几乎不怎么吵架。而在这一次,终于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陶新军开始没想跟王葵吵,可她话越说越难听,并且开始各种翻旧账。
把陶新军都给整懵了,好像是第一次认识王葵这个人一样,完全想不到这些如此难听的话能从她那张十分漂亮的嘴里吐出来。
也完全不知道原来结婚这些年看似恩爱和睦的日子,却让她积蓄了如此多的不满、委屈和怨言。
这一架一吵就是三天,王葵还气得跑回了娘家一趟。
陶新军很难得的没有去岳丈家接人,因为他想了好几天还是没想明白他究竟做错了什么。
都说陶老师脾气全村最好,可有时候倔起来,也得是全村最倔。
生产队的驴看起来都没有他倔。
最后竟是王葵自己回来的,不知道是她自己想通的还是家里谁给她劝通了,她做了一个决定,让陶新军意想不到,大吃一惊的决定。
陶新军还是继续拿铁饭碗当老师,至于家里的工分,王葵来拿。
这什么意思?
意思自然就是王葵要下地干活了。
听到这事儿,诧异的可不止陶新军,十里八乡议论纷纷的更不少。
说啥的都有,好听的难听的都有。
像什么“铁母鸡终于会下蛋了”、“供个祖宗也供不住了”、“以为自己嫁个老师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哟,矫情个什么劲儿,还不是得为五斗米折腰咯”……反正骂王葵的,讽刺陶新军的,还是两口子一起阴阳怪气的都不少。
但只要不说到自己面前,王葵就当没听到,这事儿她就这么决定了,就连陶新军不同意也不管。
嗯,陶新军是不太同意。
一方面是不太相信王葵能吃这种苦,又有点心疼她,一方面则是想不明白王葵这么执着到底为什么,还怕她将来后悔。
但是生活不是买白菜,还能由着各种讨价还价把一切利润商定到最高才大甩卖。
家里四张嗷嗷待哺的嘴等着粮食下锅呢。
活了二十八九年,做了快二十年农民的女儿,王葵人生头一回扛着锄头下地。
虽说那天晚上下完地一回家她就开始后悔了,但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
她不是个有多少骨气的人,可谁都不喜欢被人背后阴阳怪气指着脊梁骨嘲笑的感觉吧!
再坚持坚持,起码不能这么快就表现出后悔,这样不仅是外面的人,就连陶新军跟家里的孩子都会看不起她的……
好在,后边的制度随着时间一直都有调整变化,比如家里除了年轻的壮劳力,孩子也能拿工分了。
七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小孩,都能算个人头分。
给生产队里捡捡猪草,放放牛羊,到田里帮忙搬搬秧苗赶赶鸟,到海滩上帮忙搬鱼获,数鱼、归类、分秤,到盐田里帮着挑盐、踩盐卤……只要能每天出工五个小时,都会给小孩算三分的人头工分。
这当然是占大便宜的,尤其是孩子生得多的家庭,十二岁以上就可以拿正常工分了。
就算拿不了满额起码能也拿六七个,再小一点每人还能拿三个工分,五个小时对小孩来说不是跟玩儿一样,乡下的猴孩子穷得就只剩时间了。
而且这年头谁家里没五六个小孩啊,早晚都能拿到这个人头分。
实在不行的话那就再生两个……
陶新军家里,大女儿跟大儿子,一个八岁多一个刚好七岁,正是赶上这波福利的时候。
再比如,大人拿工分已经不限于一定要下海下地下盐田了。
这对于王葵来说,是个绝大利好消息,但也因为这个,王葵走着走着,走到了另一条,脱离了轨道的路,离这个家越来越远的路。
……